践行“四力”为根本
如果说在纸媒时代,我们的主流媒体对于生产优质传播内容还持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在当下的网络传播环境中,要回答我们的内容还够不够优质和“硬核”,已经遇到了不少考验和挑战。
论时效,新闻发生时在现场的观者路人可以掏出手机立刻采集并上网;论信源权威与公信度,许多掌握重要公共信息发布出口的
部门机构都纷纷建有自身的官方传播渠道;论解析新闻的专业程度,不乏
一批由社会各行业中专业精英人士组成的自媒体团队,拥有各自的读者群;论传播的热度与广度,信息聚合市场平台动辄10万+乃至百万+的阅读数据,也令许多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和编辑感觉到压力。
前些年,媒体圈有人提出“记者已死?”的问题,虽有语出惊人之味,但其中不无对新的传播格局下,主流媒体专业化的生产能力遭遇挑战和困惑的思索。
随着近几年来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我们已应当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一问题:并不是这个竞争和扩容的传播市场不需要专业记者,而是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我们过去在纸媒新闻生产中积存已久、未能有效根治的一些弊端,在新的竞争中被凸显出来了,一些满足于照搬统发信息、习惯于肤浅采写和一般播报的记者的职业空间变得窘迫了。
另一方面,传播市场的很大一部分真需求也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在每一个新闻热点发生后,人们依然迫切需要及时、原创、深度、独家的事实和独到的见解观点。一些时候,热点一出,网上一拥而上但货不对板、仅仅是在新闻边缘和浅层地带打转转的内容提供态势甚至会放大这种需求。
换言之,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依然是传播市场的核心所需。谁率先向新闻核心人物与关键信源突破一步,谁率先将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共通感受表达出来并取得社会共鸣,谁就在内容竞争中领先。而要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践行“四力”要求无疑是我们主流媒体进行内容建设的根本指导和不二法门。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涵盖了采集挖掘、观察思考和提炼表达等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而相辅相成,是对能力和队伍建设的要求,最终将体现在媒体产品内容呈现出的品质差异上。在信息丰富、载体多元、渠道快捷的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要占据主流舆论阵地,依靠不断增强“四力”来体现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优势,是我们最应该老老实实下大力气、花笨功夫来做好的重要工作。
加深思考“何为优”
主流媒体必须拿出优质的内容,有几个问题有必要加深思考、澄清认识。
在传播市场上,优质内容的指向丰富,一切导向正确、积极健康,于社会进步发展有益又受到受众欢迎和接受的传播内容,都是优质的。不仅主流媒体可以生产优质内容,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业态也可以生产优质内容。
那么,主流媒体着重生产什么样的优质内容?很显然,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我们要密切关注,牵动广泛的大众话题我们应主动参与。但同时我们更要在那些鲜明展现党的政策主张、在舆论态势走向中体现正确导向、有力发挥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报道选项中起到主力军作用,要在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要问题、严肃课题的调查思考研究中更加强化我们的内容建设,要在社会效益重大但市场回报也许并不立竿见影的领域展现出我们内容的优质。总之,我们的着力方向要做有意识的偏重和优先选择。
主流媒体熟悉的重大选题报道无疑是我们力图展示的优质内容重要组成。但这些内容是否让广大受众真正感受到其载负之“重”与“大”?
这一问题如果说在过去反映得还并不显性化,如今在读、转、评、赞各种传播数据可以公开显示的网络传播中,已经渐渐显现。
如果仅仅是编辑部认为的重大与优质,而大部分读者反响平平甚或视若无睹,意义之重、质量之优何以体现?
在舆论主战场已经发生转移、传播新特征已经显现的当下,我们必须对自己意图影响的读者群作深入研究,精准找到客观阅读需求与主观报道意图之间的有效结合部,我们要以内容的提升来发挥好引领和引导、提升社会关注趣味,使之发挥向上向善的功能,我们还要在表达方式上找到人们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新
方法、新语言。
媒体融合后,阅读量大概是许多主流媒体首先引入内容评价体系的一个技术指标。它是读者注意力分配的直观体现,同时也可说是表征意义比较单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高流量的内容榜单中,也存在内容乏善可陈甚至纯以标题获取耸动效果的“混珠”之作。